深圳水库建设-深圳档案
以下是关于 深圳水库建设 的详细解析,涵盖其历史背景、工程技术、生态功能及现状管理:
一、基础信息
- 地理位置:深圳市罗湖区东湖公园北侧,毗邻香港新界。
- 建成时间:1965年(一期工程),1997年完成扩容改造。
- 水域面积:4.5平方公里(丰水期)。
- 总库容:4577万立方米(设计防洪库容)。
- 主要功能:城市供水、防洪调蓄、生态涵养。
二、建设背景与历史沿革
1. 建设动因
- 城市供水需求:1950-1960年代深圳人口激增,原沙湾取水口难以满足需求。
- 深港协同保障:1963年香港大旱后,中央政府决策建设东深供水工程(深圳水库为终点调节库)。
- 防洪减灾:治理布吉河、沙湾河流域洪涝灾害。
2. 关键时间节点
年份 | 事件 |
---|---|
1960 | 周恩来总理批示启动东深供水工程,深圳水库作为核心枢纽开建 |
1965 | 一期工程竣工,开始向香港供水(占香港淡水供应的70%) |
1997 | 完成大坝加固和库容扩容,防洪标准提升至百年一遇 |
2021 | 纳入《广东省万里碧道规划》,打造环库生态廊道 |
三、工程技术亮点
1. 主体结构
- 主坝:均质土坝,长650米,高28米,坝顶高程58.5米。
- 溢洪道:5孔弧形闸门,最大泄洪量1220立方米/秒。
- 输水系统:东深供水工程专用管道,年输水量达24.23亿立方米(2022年数据)。
2. 技术创新
- 黏土心墙防渗:1960年代采用分层碾压技术,解决库区花岗岩风化层渗漏问题。
- 智慧化管理:2020年引入AI水质监测系统,实时监控pH值、溶解氧等12项指标。
- 生态护坡:库岸采用“格宾石笼+植被修复”技术,减少水土流失。
四、生态与社会价值
维度 | 具体贡献 |
---|---|
供水保障 | 承担深圳罗湖、福田及香港北部约500万人口生活用水 |
防洪效益 | 保护下游福田CBD、罗湖商圈等核心区免受洪水威胁(累计减灾效益超300亿元) |
生态服务 | 库区湿地栖息着黑脸琵鹭等32种珍稀鸟类,水质常年保持Ⅱ类标准 |
文化地标 | 入选“深圳改革开放十大历史建筑”,水库展览馆展示东深工程建设史 |
五、现状管理与公众参与
- 安全管理
- 实行全封闭管理,库区设置15公里围网和智能监控系统。
- 汛期严格执行“三责任人制”(行政、技术、巡查责任人)。
- 生态保护
- 2023年启动库尾湿地修复工程,种植芦苇、香蒲等净水植物120亩。
- 定期开展“水库清洁日”志愿者活动,年均清理垃圾2.5吨。
- 科普教育
- 开放预约参观:通过“深圳水务”公众号申请,年接待访客超1万人次。
- VR实景展示:线上平台提供库区360度全景漫游。
六、挑战与未来规划
- 水源保护压力:周边城中村雨污分流不彻底,存在面源污染风险(2025年前完成截流改造)。
- 功能拓展:规划建设环库慢行系统(8公里绿道),连接东湖公园与梧桐山风景区。
- 智慧升级:部署水下机器人巡检系统,提升坝体隐患探测效率。
数据来源与延伸阅读
- 《深圳市水务发展“十四五”规划》
- 深圳水库管理处官网(http://www.szwrb.gov.cn)
- 纪录片《东江之水越山来》(央视,2021年)
深圳水库不仅是深港同心的历史见证,更在现代城市发展中持续发挥“生命线”作用。其建设与管理经验为粤港澳大湾区水资源协同治理提供了经典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