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enzhencs.cn

加载

泡菜效应-心理知识

心理学上有一个“泡菜效应”:和什么人谈恋爱,真的很重要!

引领自我探索和心理成长的平台,在这里遇见更好的自己。我们分享有价值、有趣的成长干货,陪你走心理成长之路。

有人说,你选择什么样的伴侣,或许就决定了你过的是什么样的人生。虽然这句话说得有点绝对,但还是有几分道理的。

试想一下,如果你身边是一个整天抱怨生活的人,你会不会觉得阳光都暗了几分?而如果对方是一个积极向上、总能发现生活美好的人,你是否也会不自觉地嘴角上扬?

谈恋爱这件事,从来不只是“找个伴”那么简单。它像一块磁铁,无形中牵引着你的情绪、习惯甚至人生轨迹。你或许没意识到,那个每天和你分享早餐、睡前聊天的人,正在用他的能量场悄悄重塑你的生活。

这让我想起心理学中的“泡菜效应”——泡菜的味道,不取决于白菜本身,而取决于它被浸泡在什么样的腌料里。

人也是如此。你和谁朝夕相处,就会慢慢被“腌”成什么味道。

如果让你选择恋爱对象,记得一定会找一个能让自己“越泡越香”的人。

那么,如何具体了解泡菜效应呢?

泡菜效应,听起来像厨房里的常识,但它讲到的却是人际关系的深层规律。

简单来说,人的行为和性格会无意识地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就像泡菜在不同的腌料中会呈现出不同的风味。

在恋爱中,伴侣的思维方式、情绪状态和生活习惯,就像腌料一样,日复一日地渗透到你的生活中。

打个比方,假设你是一个典型的“宅女”。周末永远窝在家里刷剧,对运动毫无兴趣,甚至觉得出门散步都是浪费时间。但自从你遇到了现在的男友之后,生活彻底变了样。

男朋友是一个户外运动爱好者,每周雷打不动去爬山、骑行。一开始,你只是为了陪他勉强参与,可半年后,你竟然主动买了专业登山鞋,甚至开始研究徒步路线。神奇的是,你原本急躁的脾气也温和了许多。

后来你还可能会说:“和他在一起,我才发现原来站在山顶吹风的感觉这么爽。”

你看,好的恋爱关系就像一坛优质的腌料——不需要刻意说服,不需要激烈争吵,只是静静地浸泡,就能让一个人从内到外焕然一新。

既然知道了泡菜效应的威力,我们该如何在恋爱中主动用好它?

1、先选对“腌料”,再谈爱情

很多人一谈恋爱就“上头”,只顾着心跳加速,却忘了观察对方的底色。

但真正聪明的人会先问自己:和TA在一起后,我是变得更热爱生活了,还是整天焦虑不安?我的能量是被滋养了,还是被消耗了?

就像你绝不会把新鲜白菜扔进发霉的酱缸,选择伴侣时,也要警惕那些自带“负能量腌料”的人。

比如总是唉声叹气的悲观者,或是习惯性指责他人的挑剔者。他们的情绪毒素,就像酸腐的汁液一样,慢慢腐蚀你对生活的热情。

2、做彼此的催化剂

好的腌料不仅能调味,还能促进发酵。恋爱也是如此。

我认识一对夫妻,两人都是程序员,但是他们的日常对话从来不只是代码和加班。丈夫喜欢摄影,妻子就跟着学构图;妻子痴迷烘焙,丈夫就成了“首席试吃员”。

十年过去,他们的朋友圈里堆满了旅行照片和自制蛋糕,而当初同期入职的同事,大多还在抱怨“没时间发展爱好”。

真正的“泡菜式恋爱”,不是谁改变谁,而是互相激发对方身上更好的可能。

3、定期换水,保持鲜活

再好的腌料,泡久了也会失去活性。感情同样需要更新。

双方可以约定每个月尝试一件新鲜事:一起去学陶艺、参加即兴戏剧工作坊,甚至只是换条路散步。这些微小的改变,就像往腌料里加一勺新酿的米酒,能让关系始终保持鲜活的口感。

看到这里,你就知道了为什么TA能决定你的人生剧本了,也就是泡菜效应的底层逻辑。

从心理学角度看,泡菜效应之所以在恋爱中威力巨大,是因为它触达了三个深层机制:

一、是镜像神经元的“复制粘贴”本能。

我们的大脑里有一群特殊的细胞,叫镜像神经元。它们像一面镜子,会自动模仿亲近之人的表情、语气甚至思维方式。

当伴侣每天说“试试看,说不定能成”,你面对挑战时会不自觉地挺直腰板。但如果TA总嘀咕“算了,肯定不行”,你伸手推机会之门前就会先缩回手。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任何说教都直接。

二、是情绪场的“共生效应”。

心理学研究发现,亲密关系中的两个人,情绪会像连通器里的水一样自动平衡。如果一方长期焦虑,另一方的压力激素皮质醇水平也会升高;而如果伴侣情绪稳定,你面对挫折时的恢复速度会快得多。

这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恋爱后容光焕发,有些人却眼窝深陷——你们共享的不仅是晚餐,还有整个情绪生态系统。

三、是习惯的“捆绑打包”规律。

神经科学中有个“赫布定律”:一起被激活的神经元会连接在一起。放到恋爱中,就是你们共同经历的事物会重塑彼此的大脑回路。

比如伴侣爱读书,你也会逐渐习惯睡前翻几页书,伴侣熬夜刷手机,你原先规律的作息就可能崩塌。这种“神经耦合”一旦形成,改变的成本会越来越高。

重要的是,泡菜效应在时间维度上具有复利价值。一天的区别或许微不足道,但三年、五年后,那个被积极“腌料”浸泡的人,可能已经创业成功、健康苗条、眼里有光;而另一个被消极环境腐蚀的人,或许还在原地抱怨命运不公。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其实,爱情又何尝不是如此?

那个牵着你手的人,或许不会直接给你财富和地位,但TA的思维方式、情绪模式和生活方式,会像细雨渗透土地一样,悄无声息地影响你整个人。

所以,下次当你为“要不要和TA继续”而犹豫时,不妨问自己一个更本质的问题:“和这个人在一起,我是在走向更好的自己,还是在给未来的自己埋雷?”

在不确定中锚定未来

人生现金流与养老规划:在不确定中锚定未来

让每一位阅览者通过客观、中立的知识和信息分享,更了解自己的家庭责任,更好地为家人提供保障,比如教育、医疗、养老、传承。让爱和亲情在此刻具象化。

人生如同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收入和支出如同呼吸般贯穿始终。年轻时奋力奔跑,中年时调整节奏,老年时则需依赖储备的能量完成最后的路程。然而,当我们将人生的现金流以图表形式展开时,会发现一条清晰的规律:收入曲线与支出曲线从未完美同步,而两者之间的缺口,正是养老规划需要填补的“时间差”。下面这张图表现的就是人生现金流图,值得好好解剖分析(建议您仔细看看,再阅读全文)

一、人生各阶段的收入与支出:

从“单峰曲线”到“不确定深渊”根据上图所示,横轴是年龄,纵轴是现金流。绿色支出曲线从出生起逐渐攀升,在中年达到顶峰后缓慢下降,但60岁退休后却因疾病、意外、失能护理等风险再次形成陡峭的“悬崖”。红色收入曲线则从22岁起步,在职业黄金期急速上升,中年后因体力、行业变化等因素逐步下滑,退休后仅剩社保养老金支撑。

这一对比揭示了三个关键阶段的财务特征:

1.青年期(0-30岁):支出先行,收入追赶在求学阶段,支出完全依赖家庭支持;步入职场后,收入开始增长,但需应对租房、社交、婚育等开支,收支往往勉强平衡。此时积累财富的能力有限,却是培养理财意识的黄金期。

2.中年期(30-60岁):收入高峰与支出高压的博弈职业进入成熟期,收入达到顶峰,但支出也同步攀升:房贷、子女教育、父母赡养、生活品质提升等压力接踵而至。这一阶段是财富积累的“黄金窗口”,却也可能因过度消费或投资失误导致储蓄不足。

3.老年期(60岁后):收入锐减与支出风险的叠加退休后收入骤降至社保养老金水平(2050年替代率将下降至仅20%),而支出曲线却因医疗、护理、慢性病管理等需求陡然上升。更严峻的是,失能、意外等风险可能彻底打破财务平衡,导致“人活着,钱没了”的困境、

二、风险无分年龄:保险工具构筑人生“安全网”无论是收入高峰期还是退休后,风险始终如影随形。疾病、意外、失能、收入中断——这些关键词不仅是图表中的警示,更是现实中无数家庭的切肤之痛。应对这些风险,仅靠储蓄远远不够,需通过保险工具构建系统性防御:

1.重疾险+医疗险:抵御健康风险的“双盾”重疾险提供一次性赔付,覆盖治疗费用和收入损失;医疗险报销日常医疗开支,两者结合可避免因病返贫。例如,一位中年客户若罹患癌症,医疗险可覆盖化疗、住院费用,重疾险赔付则能弥补其无法工作的收入缺口。

2.意外险+失能护理险:守护尊严的底线意外可能导致残疾或失能,长期护理费用远超普通家庭承受能力。失能护理险可提供按月给付的护理金,确保失能者获得专业照护,同时减轻家人负担。

3.年金险+增额终身寿:穿越周期的“现金流引擎”在收入高峰期,通过年金险或增额终身寿锁定利率,将当下盈余转化为退休后的终身现金流。这类工具既能抵御利率下行风险,又能通过复利效应实现资金增值。例如,40岁时每年投入10万元至预定利率2.5%(预计还将xia调)的增额寿险(交10年),60岁时保单现金价值可达约131万元,此后可灵活支取补充养老。

三、养老规划的核心逻辑:时间与复利的“奇迹公式”爱因斯坦曾说:“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养老规划的本质,正是利用这一奇迹,将当下的“小成本”转化为未来的“大确定”。

在收入曲线的峰值期,通过长期、纪律性的投入,对冲老年期现金流的不确定性。

1.越早开始,成本越低假设60岁需储备300万元养老金:若从30岁开始,按年化5%收益计算,每月仅需储蓄2500元;若延迟至50岁,则需每月投入1.7万元。时间差距直接导致成本相差近7倍。

2.纪律性投资:避免情绪化决策养老资金需专款专用,避免因股市波动、消费诱惑或人情借贷而中断。通过保险、指数基金定投等“强制储蓄”工具,可确保资金持续增值。

3.多元化配置:平衡安全与收益社保提供基础保障,商业保险锁定底线,权益类资产博取超额收益,三者结合形成“金字塔”结构。例如,将60%资金配置于年金险和国债,30%投资于指数基金,10%保留为应急现金。

四、养老规划是对生命的敬畏与责任养老问题表面是财务课题,本质却是对人生价值的终极思考。它关乎三个维度的觉醒:

1.对时间规律的敬畏人生收入曲线注定衰减,而长寿时代下,退休后可能面临30年甚至更长的生活期。唯有尊重时间规律,提前规划,才能避免“年轻时用命换钱,老后无钱换命”的悲剧。

2.对家庭责任的担当未做好养老规划的人,可能成为子女的负担,或被迫降低生活标准。反之,充足的养老金不仅保障自身尊严,更能为后代传递财务自由的理念。

3.对不确定性的驯服疾病、意外、经济周期……风险无法消除,但可通过工具转移。养老规划的本质,是用当下的确定性,抵御未来的不确定性。

结语:在不确定的世界,做确定的自己人生现金流图表中的绿色与红色曲线,恰似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年轻时,我们追赶收入;

中年时,我们平衡收支;

老年时,我们依赖积累。

而养老规划,就是在这条赛道上提前铺设缓冲垫,让每个阶段都能从容应对。还是引用之前的那句话,“有人之所以能躺在树荫下乘凉,是因为有人多年前种下了树。

”养老规划,便是为自己种下一片未来的绿荫——它不仅是数字的游戏,更是一种对生命的远见与温柔。最后再回顾下这张图,一图一生,多看看。

您阅读到这里,我的内容思考性质多一些,能读完很不错了。

如果考虑养老规划,欢迎咨询。

  • 5 月, 周二, 2025

赵州桥-河北赵县

赵州桥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是位于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城南五里洨河上的一座石拱桥,当地人称之为“大石桥”,以区别于附近的另一座“小石桥”。一般认为,该桥始建于隋朝,设计者是隋代杰出的工匠李春[1],建造于大业六年(605年),唐宋明清各代均曾有过整修。至晚清时桥体已损毁严重,1952年至1956年对桥进行了富有争议的大修,显著改变了大桥的外形与结构工艺,但其仍被视为目前世界上最古老、完好的大跨度单孔敞肩坦弧石拱桥。

事实速览 安济桥(大石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

历史

古籍中关于安济桥的记述

2011年的安济桥,其远处的红色建筑是位于桥南的关帝庙。

唐代明代,安济桥屡见于文献,其中最著名的数唐玄宗开元年间中书令张嘉贞所作《赵州桥铭》,对安济桥有生动的描述:“赵州交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试观乎用石之妙,楞平砧斫,缄穹隆崇,豁然无楹……又详乎刈插骈,磨砻致密……腰铁栓蹙。两涯嵌四穴,盖以杀怒水之荡突……”。

明代隆庆丁卯年(1567年)举人张居敬有《重修大石桥记》,记述大石桥(赵州桥)因火灾受损后重修的经过。赵州桥火灾的起因,是运输薪炭的船家,泊舟桥下,发生火灾,延烧到桥券隙缝,使腰铁剥落,石桥颓危。从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动工,开始维修,到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冬竣工,使“胜地飞梁,依然如故”。

民间传说

民间传说安济桥是鲁班一夜之间修建而成,这座桥为洨河两岸人民提供了便利,人们就用美好的传说来赞扬造桥者。

关于安济桥最有名的民间文艺作品是河北民歌“小放牛”。歌中唱道:“赵州石桥什么人修?玉石栏杆什么人留?什么人骑驴桥上走?什么人推车轧(或碾)了一道沟?”对唱答案分别是:鲁班爷、圣人(一说古人)、张果老柴王爷柴世宗

梁思成对安济桥的调查

1933年冬,梁思成和莫宗江到河北省进行野外考察,当时一首提到应州塔和安济桥的童谣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引起他的注意,当时他们刚刚完成对应州塔的考察,歌谣为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2]。梁思成果然在河北省赵县重新发现了安济桥,随即对安济桥进行详细的考察,绘制《河北赵县赵州桥平、立、剖平面图》,并写成论文《赵县大石桥即安济桥》,发表在营造学社的《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4年第五卷第一期。当时安济桥的南端还有一座木构建筑关帝庙,后已不存。

梁思成对赵州桥情况担忧:

“西面五道券,经过千余年,到底于明末崩倒,修复以后,簇新的石纹,还可以看出。后来东面三道亦于乾隆年间倒了。现在自关帝阁上可以看出桥东面的中部,已经显然有向外崩倒的倾向,若不及早修葺,则损坏将更进一步了。”

“此种Open Spandrel构造,直至十九世纪末年,始见于欧洲,后于我者千二百年。故在历史上工程上,实皆有无价之奇迹宝也。……此无价之国宝,行将毁灭”[3]

1935年,梁思成与考古学家李济曾有提案,请求国民政府重修该桥,但未有下文。

建筑

1/4弧桥券的圆心角、仰角、5扁平率和弧跨比

安济桥是单孔敞肩坦弧石拱桥,桥长50.82,宽9米,南北向横跨洨河之上,桥面分三道,中道行车,左右二道行人。大桥券上方左右各有两个小空撞券。大桥圆弧拱跨度37.47米,圆弧拱的半径为27.7米,圆弧拱的高度为7.23米,扁平率(拱高/跨度之半)为0.38(高宽比为 7.23/37.47 =0.19),远低于半圆拱。实际上安济桥圆弧段的圆心角只有84°,略小于1/4圆周,基本上是一座1/4圆拱桥(坦弧圆拱桥),桥拱的仰角为42°(近45°)。1/4圆拱桥的弧长与跨度比为π/(2√2)=1.1,半圆弧拱桥的弧长与跨度比为π/2=1.57,在同等跨度的情况下,1/4弧拱桥的弧长,比半圆弧拱桥的弧长,短少43%。因此安济桥桥身所用石料,要比同跨度的半圆拱桥节省40%以上,既减轻桥身的自重和应力,又使桥面坡度比较平坦,便利桥上的交通。由于安济桥圆弧拱的跨度大,圆弧拱仍然够高,水上船只来往通过非常方便。李春能在1300多年前的隋代意识到大跨度拱桥并不是非半圆拱不可,从而建成这种跨度大、扁平率低的单孔1/4圆拱桥梁结构,是建筑史上一个可贵的创造。

安济桥的桥券,是由4层28道弧形石砌券并排而成,和一些汉代石桥采用的纵连砌券法不同。每道弧形石砌券,宽约35厘米。砌弧形石券的长方形石块,长度在70厘米至109厘米不等。两石块之间由两组腰铁栓牢。为避免28道并排的弧形石砌券相互分离,李春特意设计每道弧形石砌券在桥的两头略大,逐渐向桥拱中心略微收小。结果使桥面在两头略宽约9米,桥心略窄约8.5米,相差0.5米。此种向中心受窄的设计,使得靠外边的弧形石券在重力之下,有向内倾斜的分力,使弧形石券相互靠拢。

四个小桥券分布在桥两端,每端二个。这种建筑式样,称为敞肩空撞券,也是李春独特的创举,既能节约石料二百多立方米,又能减轻了桥身五分之一的重量,发大水时还可以起到分洪作用,减轻了洪流对桥身的冲击力量。由于安济桥在工程设计上的许多优点,所以经历了十次洪水,八场战争和多次地震,依然能保留到现在。

安济桥是目前世界最古老的现存完好的大跨度单孔敞肩坦弧圆弧拱桥。欧洲到19世纪中叶才出现类似的敞肩空撞券桥。

安济桥上个部件的装饰也十分精美,顶部,塑造出想像中的吸水兽,寄托大桥不受水害、长存无疆的良好愿望;栏板和望柱上雕刻着精美的石雕群像,各式蛟龙、兽面、花饰、竹节等,尤以蛟龙最为精美。蛟龙或盘踞游戏,或登陆入水,变幻多端,神态极为动人。雕作刀法遒劲有力,艺术风格新颖豪放。

修缮

1950年代翻修

1952年,河北省公路局建议对该桥进行大修。辗转至1954年,获交通部和文化部拨发专款,遂开启赵州桥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整修。1956年,整修工程完结(栏杆部分除外),这座“历经近一千四百年的风雨”的古桥,从内部结构到外观,全都“焕然一新”。

文化部考察组要求保持原貌

1952年11月,文化部曾组织考察组,赴赵县勘查赵州桥的现况并拟定整修方案。勘查结果显示,“现在桥多残破,……如果不急速修葺,一旦桥券全部崩毁,则损失必更大”。

“以极力保持桥的旧观为主旨。风化残毁过甚的石块须更换新石,东侧大券及小券倒塌三道单券须扶起按原式加铁榫重砌,残破券石更换新石。大小券石残毁约三分之一的换新石,略有残毁的用水泥镶补,稍有残缺的保持原状不动。东侧开裂欲坠之大小券石二道,须重新安砌,俱按原式用铁活。大小券石既是用二十八道单券组成,则在券背上必须加固,使成一整体。最有效最易施工,最不伤大券石的方法即是在券前上‘伏石’的地方改做铜骨水泥的伏券,不过要多加几道伸缩缝(如果动工时发现大券石尚坚致时,也可有数段用伏石加铁榫做,不过以少凿大券石为是),原有伏石仅保露出桥面部分,桥面上亦用钢骨水泥路面,上铺石板保持原状,仅将凸出部分落平。凡水泥内均酌用避水粉,以便防潮防水。最要小心的就是券底皮石缝仍然要露出二十八道券来。不能让水泥灰浆将券石底皮沾污。单券间的灰缝要勾进很深才好。”

主张要点:

  1. 在外观上,尽可能保存桥的旧貌。“以极力保持桥的旧观为主旨。”考察组主张尽可能地利用原桥的旧石,只有残毁严重至约三分之一者才考虑换新石;且“不能让水泥灰浆将券石底皮沾污”,以免破坏古桥原貌。
  2. 在结构上,考察组主张在核心的券石重砌工作中,仍采用原桥的旧技术,“须扶起按原式加铁榫重砌”、“俱按原式用铁活”。为弥补原桥设计上的缺陷,考察组也建议采用新材料,用“钢骨水泥”的伏券来加固桥体。

最终方案未保护大桥旧貌

最终的整修工程中未能采取文化部考察组建议,

修整采用新的压力灌浆工艺,改变了原桥的建造工艺:

“安济桥原建造工艺是在构件之间无任何粘接材料,只以铁梁和腰铁对拱券结构进行加固,在长年的自然力破坏作用下,石构件出现严重风化、破损和结构变形,使拱石之间出现不同程度的空隙。灌入高标号水泥砂浆后,实际上使拱券的干摆砌筑方式改为水泥砂浆砌筑,极大地加强了拱券的整体性,但也改变了原建造工艺,同时水泥砂浆对石材具有腐蚀性,桥底常年出现泛碱现象。”

桥的历史旧貌未能得到保存,而是“焕然一新”。据参与此次整修的郭瑞恒披露,绝大部分旧石料被废弃,约87%的修缮石料是新购的:

“这次修缮范围,除了西侧23圈主拱和4.0公尺小拱两端的一部分墩壁面外,全部拆除重砌。重砌式样以恢复隋代原状为原则。河底打捞积石大部分能加以改制使用、桥上拆下石料,则因年久风化疏松,不堪再用。460多方修缮石料中,新购约400方,利用旧料约60方。”

  • 整修前的安济桥以腰铁连结石块是赵州桥的旧技术,1950年代的整修,除拱圈外侧显露处仍用腰铁以贴合原貌外,其余部分一律不再使用。
  • 1952年河北省赵县安济桥址出土的隋代石栏板,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今天所见到的赵州桥上的栏板和栏柱,用新石料重制,没有使用发掘出土的原栏板。

梁思成对修缮方案的评价

梁思成虽在1930年代提供给国民政府的修缮方案也要求使用钢筋水泥,但桥体修葺时的全面翻新,却令梁思成相当痛心。

1963年,梁公开撰文,以相当克制地方式表达了自己在这方面的不同意见:

“直至今天,我还是认为把一座古文物建筑修得焕然一新,犹如把一些周鼎汉规用擦铜油擦得油光晶亮一样,将严重损害到它的历史、艺术价值。……在赵州桥的重修中,这方面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不能说不是一个遗憾。”

梁思成解释了赵州桥为何不应该全面翻新:

“就赵州桥而论,重修以前,在结构上,由于二十八道并列的券向两侧倾离,只剩下二十三道了,而其中西面的三(?)道,还是明末重修时换上的,当中的二十道,有些石块已经破裂或者风化,全桥真是危乎殆哉。但在外表形象上,即使是明末补砌的部分,都呈现苍老的面貌,石质则一般还很坚实。两端桥墩的石面也大致如此。这些石块大小都不尽相同,砌缝有些参嵯,再加上千百年岁月留下的痕迹、赋予这桥一种与它的高龄相适应的‘面貌’,表现了它特有的‘品格’和‘个性’。作为一座古建筑,它的历史性和艺术性之表现,是和这种‘品格’、‘个性’、‘面貌’分不开的。”

梁思成分析了不必全面翻新在技术上的可行性:

“在这次重修中,要保存这桥外表的饱经风霜的外貌是完全可以办到的。它的有利条件之一是桥券的结构采用了我国发券方法的一个古老传统,在主券之上加了缴背(亦称伏)一层。我们既然把这层缴背改为一道钢筋混凝土拱,承受了上面的荷载,同时也起了搭牵住下面二十八道平行并列的单券的作用,则表面完全可以用原来券面的旧石贴面。即使旧券石有少数需要更换,也可以用桥身他处拆下的旧石代替,或者就在旧券石之间,用新石‘打’几个‘补钉’,使整座桥恢复‘健康’、坚固,但不在面貌上‘还童’、‘年轻’。今天我们所见的赵州桥,在形象上绝不给人以高龄1300岁的印象,而像是今天新造的桥——形与神不相称。这不能不说是美中不足。”

未采用修旧如旧法的原因

工艺与经费限制

以“压力灌浆”工艺,取代古桥原来采用的“干摆砌筑”工艺,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得已的选择,拆除主拱和小拱,以原工艺重新修砌,在当时不现实,经费方面不能允许。1930年代梁思成提供给国民政府的修缮方案,也与“压力灌浆”大致相同:

“修补方法,首先须将已崩倒之东面三券,及其次已倾斜之数券,恢复原位,然后将各券之间加以联络,或用钢铁,或用钢骨水泥。石缝之间,全部用水泥灌满,使桥身成为一整体。”

人为因素

另据曾参与1954年6月的“安济桥大修工程技术研究扩大会议”的孔庆普披露:当时确实有与会者主张“修旧如旧”, 如桥面的旧石板,虽饱经风雨高低不平,仍应该保留。但“河北省公路局的一位负责同志说,安济桥难得一次大修机会,从长远考虑,可换可不换的旧石件尽量更换。……最后确定的大修工程设计,桥面的旧石板全部更新,在桥面上人工磨出一道‘车辙沟’和一个‘驴蹄印’。1000多年的桥面石板被废弃。”

文物修复

1950年代,文物工作者在赵州桥下发掘出1000多块栏板,含隋、唐、宋、明、清等朝代的栏板,收藏在赵州桥的陈列室内。2014年,“赵州桥馆藏栏板及构件抢救保护修复工程”启动,由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副研究员梁书台和他的团队修复隋二龙交颈栏板、清饕餮栏板、清龙凤栏板等栏板及构件30件,2017年完成。这是赵州桥完成的首次文物修复。

修复争议

由于1952-1956年赵州桥翻新工程使用灌入高标号水泥砂浆,实际上使拱券的干摆砌筑方式改为水泥砂浆砌筑,颠覆了旧石桥的建造工艺,且外貌也明显改变。

评价与荣誉

1961年,安济桥(大石桥)和赵县的另一座著名的圆弧拱桥永通桥(小石桥)、四川泸定桥同列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中国重点保护的三座古桥。

1991年美国土木工程协会(英语: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将赵州桥定为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15]。迄今为止,中国境内仅有赵州桥获选。

1996年国家文物局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提交赵州桥申遗报告,提名理由为“赵州桥首创敞肩圆弧拱桥,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现已列入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候选名录第95号:赵州桥。[16]

国内外学界对赵州桥有很高的评价。

  • 梁思成:“河北赵县赵州桥……可称为中国工程界一绝。”[17]
  • 李约瑟:“在西方圆弧拱桥都被看作是伟大的杰作,而中国的杰出工匠李春,约在610年修筑了可与之辉映,甚至技艺更加超群的拱桥。”[18]
  • 桥梁专家福格·迈耶(Helge Fugl-Meyer):“罗马拱桥属于巨大的砖石结构建筑……独特的中国拱桥是一种薄石壳体…… 中国拱桥建筑,最省材料,是理想的工程作品,满足了技术和工程双方面的要求。”[19]

邮票

1962年5月15日,中国人民邮政发行了特50《中国古代建筑——桥》特种邮票一套四枚。其中包括安济桥。[20]